學習了八(下)歷史,思索良久,中國近現(xiàn)代的差別如此之大,若將原因歸于社會性質(zhì)的不同,任何社會性質(zhì)的最終維護者都是人民,任何一個社會性質(zhì)的改變和穩(wěn)固的擁護者也是人民。試想啊,封建制度在中國連續(xù)存在了兩千年,是不是太長了?誠然,在歷史的各個時期,無論風調(diào)雨順,或是戰(zhàn)火延綿,均出現(xiàn)了不少覺悟很高的人。盡管在那樣的社會時期出現(xiàn)了很多“英雄人物”,甚至比當今事業(yè)上許多名流的智慧都高出很多的人,為什么沒有更早一點教育、帶領(lǐng)人民去改變當時的社會性質(zhì)呢?是沒有機會嗎?是封建勢力太頑固了嗎?或者說——是缺少對外交流,是沒有先進的認識嗎?
然而辛亥革命后,封建帝制覆滅,帝國主義猖狂侵略,為什么又有人民莫名其妙地爭當漢奸走狗呢?當時進步青年、無產(chǎn)階級骨干不是也有嗎?不都是很有覺悟嗎?為何二十年間非但未能杜絕愚昧現(xiàn)象的產(chǎn)生,而且變本加利了呢?觀之建國后的“文化大革命”及“八九動亂”,在社會主義建設(shè)進程中為何反對的聲音仍沒有停息?目前隨著法律的加強和思想教育的深入這些問題已基本解決,但回頭想想,在魯迅的那個時代的人民,只能草草地給出一個比較客觀的說法——不完善的認識和沒有認識降低了中國人的國民性,僅靠少數(shù)的先進者是改變不了大的形勢的。
倘若一篇篇翻查魯迅的文章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很多重要的文章寫作的時間都很特殊。其中至少有6篇是寫于生日當天的,稍加留意,其中有一篇就是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》?赡苁钩踝x魯迅的人感到驚訝——別的作家在中秋節(jié)賞月,魯迅卻在自家的兩棵棗樹下仰望天空,俯視花蝶,唯獨不寫月亮;別的文人在生日當天興奮的慶祝,歇筆數(shù)日,他呢?在奮筆疾書批判“資產(chǎn)家的乏走狗”;年末,當人們都在準備著東西過年時,魯迅意氣勃發(fā)“棒打落水狗”……
之所以在這些特殊的日子里寫言辭犀利的文章,必是大有深意。
縱觀魯迅全集,沒有單純地去寫風花雪月的東西,也沒有什么夸大贊美的篇章,好容易看到一個“風月談”,無奈前邊還加了一個“準”字,南腔北調(diào)地不是駭世忌俗,就是長嘆社會黑暗然后發(fā)出吶喊,而唯恐別人聽不見。這是魯迅的特色。然而也是時代的需求。
時勢造英雄。只怪那個時代太特殊,那個世道太混亂。
回到這篇文章上來,只簡略地掃一遍,從開頭到轉(zhuǎn)折的位置,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在寫實事以及對第一層面的分析。“他信力”“玄虛之至”“自欺力”種種字眼夾帶著沉甸甸的諷刺意味,如同犀利的針刺,硬刺病人的腦神經(jīng),絕不是“先抑后揚”,而是一種真真切切的現(xiàn)實情況的表述。
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批評家像魯迅先生這樣要“罵醒”國人的,至多是“喚醒”,原因有二:第一,在國人的地盤上盡訴國民性中的陰暗面,是與政府人民做對,處境難堪;第二,想救民于水火,卻狠不下心來“罵”,所以只能用“呼喚”,然而輕輕地“呼喚”幾聲是救不了中國的。
為什么說魯迅是革命家,就在于此——中國人大半處在長期的麻醉中,先是英國人不遠萬里把“乙醚”輸送到中國,日本人又慷慨地為國人運送“乙醚”,最后中國的人民卻也用自制的“乙醚”麻痹著自己,在青天白日下沉睡——魯迅過早地意識到,吶喊是沒有用的,喚醒國人,一方面需要吶喊,一方面需要批評,嚴厲的批評。
所以魯迅在文章中談及國事時,無論是闡述自己的觀點或是引用他人的看法,語言依舊犀利,永遠犀利。因為要叫醒一個正在做著白日夢的人,最好先推倒他,將其摔醒——但如果為了叫醒他而侃侃而談告訴他:你應(yīng)該可以醒了——反而起到了催眠的功效。
因此,我認為,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》中前五段的描述完全是基于事實而說的。是真真切切的事實。
魯迅先生在《自嘲》一詩中用過“破帽遮顏”“漏船”“躲”等字眼,更有“橫眉冷對千夫指”的無奈的豪言,我們要問:究竟是什么人指著魯迅令他感到如此難堪?是當時其他的文人嗎——魯迅不怕?即使是,也不至于“千夫”啊?當然,不理解魯迅的、憤指著魯迅的正是他想千方百計拯救出來的視如己出的人民——不開竅的人民!
孔乙己說:“溫一碗酒。”
阿Q說:“我想睡覺。”
祥林嫂說:“我想去天堂。”
狂人說:“救救孩子!”
魯迅無疑是很矛盾的,很痛苦的,這種痛苦完全不能夠用語言表達,魯迅先生也盡力忍受著,承受著,掩藏著,依然為了一個目標,一個愿望,好氣又好悲地試圖“罵醒”人民,他想以自己的筆刃,在黑暗中劃出一道光明的路途。
倘若有一個害怕打針的病人,一天要到醫(yī)院里看病,而又不得不去打針,在某一次接受治療時卻并未感到異常痛苦,走出病房仍舊說說笑笑,不住地贊嘆著醫(yī)生的醫(yī)術(shù),病房的美好。 倘使追問起緣由,可信的解釋確乎只有一個——這個醫(yī)生并沒有給病人治療,被欺騙者所以感到興奮。因為即使是注射【復方】氨基比林,在銳利的針頭扎進你纖細的血管時,仍然會激起你的疼痛。魯迅當然不是這樣的醫(yī)生,他對他千千萬萬的病人,一直是負責的,深度的負責。
其實當魯迅寫下每一個深刻的詞語時,他的內(nèi)心也是矛盾的,一股愛恨交織的情感纏絮在理智的思維上,魯迅不是無情,而是太愛中國,太愛人民了,他像父母對待不爭氣的孩童一般冷視著國人,他將人們的“缺陷”赤裸裸地在筆下展現(xiàn),而不作一絲一毫的袒護,在他吶喊的背后,是無休止的彷徨,目光在彷徨,神色在彷徨,眼淚在眼眶間徘徊,終究沒有滴下一絲絕望的淚水,因為他始終抱有希望。他很自信地認識到,國民性中的閃光點并沒有就此泯滅,中國魂即將在新生的火焰下綻放光芒,他是很自信的。所以才有了后三段的轉(zhuǎn)折的鼓舞。
在前一部分寫下掙扎的文字的時候,他是不心甘的,然而必須寫,寫給大家看看。基于任何人都需要鼓勵,也都還有鼓勵的余地。他瞻前顧后,在以往的歷史中尋找自信的人,埋頭苦干的曹雪芹,拼命硬干的司馬遷,為民請愿的魏征,舍身求法的玄奘……這些,他也必須寫,寫給大家看看!他透過現(xiàn)象看到了本質(zhì),他看到了社會的主導在于發(fā)展,他相信他的周圍同時也充滿著自信的人,如同他一般的中國的脊梁,他們腳下的地不是空的,他們一齊腳踏著實地,和魯迅一起拯救中國,魯迅渴望跟著他們奔跑,和他們一同吶喊,歡快地,盡力地吶喊,他感覺到有越來越多的人們接應(yīng)著他,他也附和著他們,而到了夜晚,身邊也不再是渾濁的冰冷黑暗的四壁……
再看看題目吧,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。是疑問嗎?不是——設(shè)問?但它所表達的絕非設(shè)問——反問?沒有必要——那就是句號,肯定的符號,因為魯迅從來就沒有相信中國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!
可能有人要辯駁:中國當時的先進者和頑固的厭知者哪一類人更多?
回答是肯定的——先進者必進少數(shù)。
那么,先前我給出的一項結(jié)論——不完善的認識和沒有認識降低了中國人的國民性,僅靠少數(shù)的先進者是改變不了大的形勢的——正確嗎?
應(yīng)該是正確的。
那么魯迅還指望著什么?他怎么就能確定中國人并沒有失掉自信力呢?他忙著拯救這個、拯救那個還有什么用呢?不是吃飽了撐著了嗎?
當然不是,我之所以認為魯迅先生在該文的前五段講的都是真話,是因為魯迅先生只是想說中國人沒有盡失掉自信力。沒有盡失,就意味著還又要可就,而且救人者確實很多,魯迅不是一個人在革命,他本人也不承認是他在領(lǐng)導革命,他只是一個忠實的革命者,一個追求光明的信徒,一個追逐者,是夸父,如同夸父一般自信的追逐者,一個揪心的人。
二十一世紀,社會發(fā)展,多邊貿(mào)易取得巨大成效,社會生產(chǎn)力大幅度發(fā)展的同時我們是否更要認清自己,認清未來的路。但現(xiàn)在越來越多的人們?yōu)槭裁床粣圩x魯迅了,不愛說真話了,甚至有的人追求所謂的“潮流”達到“發(fā)高燒”的程度?我們真應(yīng)該回首讀一讀那個時代的著作,讀魯迅的文章,多想一想我們失去了什么,我們的價值觀有沒有得到升華。將內(nèi)心平靜下來,它不應(yīng)沾惹更多的污穢,我們在深刻的文字中得到魂靈的洗滌,而不是任由浮躁的精神擴延,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消沉、墮落……
時刻認識到正確的階段,想一想即將改變中國命運的我們,即將成為中國脊梁的我們,能為這社會,為這人民,為諸多美好的愿望,真正去做些什么呢?
我們回首魯迅,也是為了紀念曾為了中國,為了人民,揪過心的人……
啊!脊梁啊~脊梁!啊,脊梁!
……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(guān)注作文網(wǎng)微信
ID:www_zuowen_com
關(guān)于我們 | 營銷合作 | 友情鏈接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服務(wù)協(xié)議 | 投稿須知 | 問題反饋 | 聯(lián)系我們
京ICP備09032638號-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:1101081950號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56762110 舉報郵箱:wzjubao@tal.com
作文網(wǎng)版權(quán)所有 Copyright © 2005-2021 m.649897.com . All Rights Reserved